全刺沙蚕

Nectoneanthes oxypoda   Marenzeller
   

  95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标本采集地 河北北戴河、昌黎、乐亭,天津塘沽,山东石岛、青岛(沙子口、栈桥、小青岛以北、沧口、双埠、李村河口)、胶南小场、日照石臼所,福建三都澳、连江、厦门,香港(潮下带),海南海口(南渡江口),渤海(水深20 m),黄海(水深10 m)。

A.体前端未变形疣足;B.雄性变形疣足;C.雌性变形疣足;D.桨状刚毛。
广盐性种,可生活于海水、半盐水和河口区。分布于潮间带中区和下区,底质主要为泥砂。
形态特征 大标本体长260 mm,体宽(含疣足)10 mm,具180个刚节。
活标本体为肉红色。酒精标本为肝褐色,上背舌叶白色。
口前叶三角形,触手短小,触角蒴果形。2对近等大的眼,矩形排列于口前叶后半部。触须4对,其中最长1对后伸可达第4—5刚节(图98 A)。
吻各区皆具圆锥形颚齿,颚齿在各区的数目和排列为:I区1—5个纵排,Ⅱ区26—34个成3—4斜排,Ⅲ区10—20个成1堆,Ⅳ区29—34个为三角形堆,V区1—2个,Ⅵ区11—16个为1椭圆形堆,Ⅶ、Ⅷ区数排小齿不规则地排成宽的横带(部分颚齿可延伸至Ⅵ区)。大颚褐色具侧齿8—12个(图98 A—B)。
除前2对疣足单叶型外,余皆为双叶型。单叶型疣足,背腹须和舌叶末端尖细指状(图98 C)。体前部双叶型疣足(约第9对疣足),背须长但不超过疣足叶,具3个尖锥形,背舌叶(含背刚叶)(图98))。从第14对疣足开始,上背舌叶膨大伸长中部具凹陷,背须位于其中(图98 E)。体中部疣足,上背舌叶增大变宽为具凹陷叶片状,背须位于其中(图98 F)。体后部疣足,上背舌叶逐渐变小为椭圆形,背须位其顶端(图98G)。
背腹刚毛均为复型等齿刺状(图98 H),亦掺有非典型的异齿刺状刚毛。
肛门位于肛节的背面,具1对细长的肛须。
异沙蚕体 1963年4月25日(水温15℃)在青岛沧口采到1雌2雄,1975年5月在日照石臼所采到1雌4雄,1998年12月24日在青岛市场购入活标本(体长100—200 mm、平均湿重1.05—6.45 g),1999年4月10日又购入标本(皆为雌性、体长200—260 mm、湿重15—21 g)。
最大体长260 mm,体宽(含疣足)14 mm,湿重约21 g。雄虫一般体长70 mm,约具160个刚节。雌虫体长200 mm,具180多个刚节。
躯干部可分为3区,雌雄异沙蚕体间的区别见下表:
雄异沙蚕体 雌异沙蚕体
体 长
前 区
中区(变形区)
后区(尾区)
中区(变形区)背腹须 70 mm
长7 mm、具20刚节
长10 mm、具60刚节
长5 mm、具78刚节
具9—10个乳突(图99 B) 200 mm
长10 mm、具14刚节
长13 mm、具65刚节
长30—42 mm、突然变细
光滑无乳突(图99 C)
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oxypoda (Marenzeller)体肥大且具鲜红色彩,是优良的钓饵。商品名黄金沙蚕,适于开发养殖。
1999年5月5日(水温18℃),我们观察过全刺沙蚕 Nectoneanthes oxypoda自然受精的发育。标本系1998年12月24日在青岛市场购入养育,1999年4月10日又补充了雌性个体。
卵分散、沉性,受精25分钟后出现第1极体(油球分布于受精卵的周围)(图100 A—B)。
2细胞期 受精后3小时行第1次卵裂,为大小不等的2个分裂球(图100 C)。
4细胞期 受精后4小时行第2次卵裂,为大小不等的4个分裂球(图100 D)。
8细胞期 受精后5小时行第3次卵裂,为排成2层、每层4个的8个分裂球,油球开始集中(图100 E)。
原肠胚 受精后7小时,具前纤毛轮、油球集中成5—8个大油球。在卵膜内转动

A.受精卵; B.放出极体;C.2细胞期;D.4细胞期;E.8细胞期;F.原肠期;G.担轮幼虫期;H—J.疣足幼虫期;K.幼虫刚毛。
担轮幼虫期 受精后约1日,近圆球形,出现顶纤毛束、端纤毛轮、端纤毛束,未见眼点,出卵膜孵化(图100 G)。
后担轮幼虫期 受精后约2日,眼点出现、具3—5个大油球。
3刚节疣足幼虫期 受精后4日,出现2对红色眼点、咽囊、大颚、3对伸出体外的刚毛、1对乳突状肛须,仍具3—5个大油球,刚毛为复型等齿刺状,此期幼虫大量死亡(图100 H—K)。
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
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axypoda 系全刺沙蚕属Nectoneanthes 的模式种,依多毛类模式种的中译名应与该属译名相同的约定,故将前译名锐足全刺沙蚕改为全刺沙蚕。商品名为黄金沙蚕。